著力突破重大技術瓶頸制約,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
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目標,加強重大專項和重點專項的統籌部署與協同攻關,積極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起到重要支撐引領作用。
一是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速突破應用。重大專項任務更加聚焦,成果轉化應用不斷加快。兼容國際主流的國產桌面CPU、操作系統和整機系統進入小規模生產。40-20nm介質刻蝕機、55-28nm硅刻蝕機等高端集成電路裝備批量銷售。數控機床產品銷售和應用新增產值170億元。建成全球規模最大4G網絡,TD-LTE用戶數超7千萬。全面完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AP1400壓水堆示范工程試驗驗證。3000型大型成套壓裂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頁巖氣開發中首次應用。乙腦減毒活疫苗進入聯合國機構采購清單并向全球供貨;治療T細胞淋巴瘤新藥西達本胺即將上市,成為我國第一個從機理到臨床試驗全過程自主完成的原創性化學藥物。
二是農業科技創新有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預計超過56%,科技創新為糧食產量“十一連增”、農民增收“十一連快”做出積極貢獻。深入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十二五”累計增產糧食4302萬噸,增加效益1002億元。全面推進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2014年建立36個中低產田和鹽堿荒地改造試驗示范基地,輻射帶動500余萬畝,增糧7億斤。深入實施種業科技重點專項,培育新品種535個,推廣應用優良品種3.5億畝,優良動物新品種6.2億只,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作物品種對提高單產的貢獻率達到43%以上。強化農產品加工與食品安全等領域部署,縮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以科技特派員為代表的社會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進展順利。
三是科技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成效凸顯。推進鋼鐵、有色、輕工等傳統行業綠色轉型,發布19項節能減排與低碳技術成果。工業和城市生物質廢物燃氣化利用取得成效。深入實施“十城千輛”、“十城萬盞”等應用示范工程,新能源汽車累計推廣9.1萬輛,2014年產銷量有望超過6萬輛。高技術產業創新優勢明顯,利潤總額7234億元,增幅比其他制造業平均水平高11.5%。
四是科技創新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會同環保部等部門聯合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燃煤電廠煙氣超低排放技術示范工程已在百萬千瓦燃煤機組改造中得到應用,在全國特別是京津冀地區推廣應用89項大氣污染先進防治技術。創新醫療器械“十百千萬工程”示范應用10余萬臺(套),1.5T磁共振成像系統等一批重大產品成功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國產化;推進重大疾病協同研究網絡建設,有效支撐埃博拉、登格熱等重大疫情防控工作。食品安全檢測技術、試劑與裝備、風險評估、溯源預警以及安全控制等方面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文化科技創新工程深入推進。與交通運輸部聯合開展“科技創新推動平安交通發展”行動。
五是企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深入實施,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總數達146家,各地組建聯盟超過1700家,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超過6.8萬家。企業創新意愿和能力顯著增強,過去五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比例增加120%,研發人員和研發支出增加1倍以上。企業研發支出占全社會研發支出比重達76%,企業研發人員占我國研發人員總量的77%,企業發明專利占國內有效發明專利總量超過55%。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項目由企業參與的占76.3%,其中企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占40%,首次超過高校位居第一。58%的中小板企業、93%的創業板企業為高新技術企業。